院校践行-东华大学推进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生“课程思政”建设更多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9-20

 

融合课堂主渠道和网络主阵地,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

推进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生“课程思政”建设

 

一、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中提到,要啃下像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这样一批“硬骨头”,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如何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研究生刚进校开启新阶段的学习,需要适应环境、调整学习节奏,树立专业认知。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价值引导,都是学生认知领域观念的重新建构。目前的研究生是伴随网络化学习、碎片化浏览成长起来的一代,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这一代学生的教育方式,既要坚持传统内容也必须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才能有效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东华大学《锦绣中国》等。这些课程一方面内容选择上结合高校学科和专业的特色,调动起优势师资力量进入思政课,另一方面这些课程是反映时代与理论的课程,既回应学生的期待,也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互联网+课程思政”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在纺织工程专业学位新生启蒙教育环节,注重在专业启蒙教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设计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上既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授课方式上用学生喜爱的新话语、新平台、新方式去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让专业认知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这也是学院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实践发展选择。

二、项目内容

针对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线下的“锦绣纺织”课堂教学,学院选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形成专业认识、认知、认同的教育方法体系,增强课堂吸引力。

线上,通过构建学生话语体系,融合课堂主渠道,创设“鼎新讲坛”微课化思政教育模式,制作微课、开发现代纺织科技与传统纺织文化为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主渠道的思想价值引领在网络主阵地上传播展现。建立网络与课堂互动机制,有针对性的进行舆论引导,推动学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参与者、代言人,传播正能量。

三、项目特色和创新点:

本成果既源于对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提出要真正提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的“要啃下像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这样一批‘硬骨头’,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又源于对现实工作中,开展纺织工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课题以“互联网+课程思政”为理念,探索把专业启蒙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贯穿结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思政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对现有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进行重构,形成新的工作形态,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具体表现为:

  1. 推进"三圈三全十大育人"思政工作改革的具体策略。整合学校育人资源和育人队伍,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2.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效果,是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项目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和借鉴意义。
  3. 紧扣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更加注重互动体验的认知特点,建设师生共享网络微课资源库,极大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新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4. 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内涵,构建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