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工作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更多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9-11-26

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工作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2009年11月13日-15日,杭州)

为不断提高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工作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于2009年11月13日-15日在杭州红楼大酒店召开。会议由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教育协作组主办,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会议的主题是“推进领域工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3号晚上在协作组组长预备会议上再次审核了本次会议的议程,提出了会议主要任务和会议分工。14日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小年教授和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胡勇有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盛颂恩教授在开幕式上代表浙江工大致辞,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贺克斌教授专程赶到做了重要的讲话。出席本次会议的有50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授权点单位,另有7家院校列席了会议,参会代表共计115名,其中有8位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教指委委员。

贺克斌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领域协作组发挥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环境工程领域是全国40个培养领域中最重要和培养单位数最多的领域之一。今年全国首次新增招收5万名应用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中长期看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对硕士培养重大转型的重要标志。专业学位教育从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来看,今年是研究生培养历史性、战略性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环境工程领域的培养工作一定要精心布置,用增量促改革、促调整。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是我国教育学位的新品种,需要着重解决政府主导的推动力与市场认同的牵引力之间的匹配问题,专业学位培养要一开始就跟企业、用人单位密切结合,使企业需求成为培养的源动力,同时,在质量保证上,除制订好学位标准外,企业和社会需求是专业学位的生命线,希望环境工程领域能找到一个途径来有效保证。第三届教指委刚成立,给各个协作组的任务肯定会比以往更多、压力更大,因为要解决目前工程硕士质量整体下滑的问题,同时全国各级学科的设置,包括今后工程博士的设置,具体工作都需要通过各领域协作组实施。环境工程领域具有前沿、交叉的优势,但由于涵盖土木、化学、化工、气象、地质等众多方向,如何进行领域边界的划分以及内容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挑战性强的议题。贺克斌教授还结合自己从事环境领域培养的工作经验,对与会代表给予衷心的期望,环境领域国家宏观需求强烈,要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得更实,通过努力,把老前辈创设的培养体系巩固、发展、壮大。

会议完成了以下议程:

一、领域协作组组长胡勇有教授做了题目为“全面推进环境工程领域工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向大会汇报了协作组自2006年至2009年来的主要工作,通报了教指委的主要会议及下达的几项重要工作,重点传达了2009年5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工程硕士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第四次全会精神,和200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位标准研究组第三小组第一次会议情况,提出了领域协作组的工作设想,谈了协作组工作的几点体会。汇报了新增协作组组长单位情况及新一届协作组的组成,以及2009年7月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的新一届领域协作组组长会议成果。最后强调了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协作组副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向大会报告了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草案制定情况。协作组副组长四川大学丁桑岚教授向大会汇报了全国环境领域工程硕士自评估工作情况,以及自评估总结和回顾。协作组副组长湖南大学刘云国教授报告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意见稿;协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张洪勋研究员介绍了其它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可借鉴的经验。

二、2009年11月14日下午,参会代表分为三个组,围绕大会主题,就学位标准与特色;新形势下全日制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方案与特色教材建设;推动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以及工程硕士培养中遇到的问题;管理与投入,办学成本,基地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生环学院院长陈建孟教授介绍了环境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成就与进展,大家一起进行了学科建设经验方面的有益交流。浙江工大盛颂恩副校长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在杭州张生记举行晚宴盛情款待与会代表。晚宴结束后14日晚协作组举行了组长工作会议,讨论了会议决议和协作组下阶段工作计划。

三、2009年11月15日上午继续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后,会议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会议由山东大学高宝玉教授主持。闭幕式上,首先分别由三个分会的召集人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霍明昕教授、协作组副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张国亮教授分别向大会做了分组讨论结果汇报。在会议的闭幕式中,领域协作组组长胡勇有教授代表协作组和大会组委会做了大会总结报告,他首先代表协作组感谢会议组委会和承办方浙江工业大学在会议筹备阶段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支持,赞扬了张国亮教授、陈金媛教授、宋爽教授、何志桥副教授以及浙江工大为会议义务服务的研究生等在筹备阶段和会议期间所做的精心组织和辛苦的工作;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会议教研论文集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会的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教指委成员;感谢各参会代表及培养单位对协作组工作的支持。转达了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郝吉明院士和上一届领域协作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对领域协作组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宣布了大会决议,提出了协作组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他强调新一届协作组将进一步加强环境工程领域协作组运行机制建设,增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为协作组组长单位以推动工程硕士教育与从业职业资质管理的接轨,做好领域指导咨询和交流服务,形成以同行声誉为核心价值,行业自律为特色的专家指导与咨询运行新机制,对提高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协作组将努力做好咨询与服务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完成教指委下达的各项教研任务。他指出领域协作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组织,是贯彻落实教指委各项指示精神及教研任务的主要环节,希望各培养单位与协作组保持经常的联系,积极参与协作组的重要教研活动,共同努力为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分组会议对学位标准和相关培养议题比较集中的意见如下:

1、建议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定位问题,尤其是与学术型工学硕士、在职工程硕士之间的区别与分界,以提高社会认可度。建议对在职工程硕士强化课程学习的力度,而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则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以真正提高培养质量、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所以,学位标准不能放宽、降低,而是应该强化,否则,缺乏社会需求和认同就意味着失败和消亡,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2、建议专门研究解决招生问题,尤其是生源优化与定位问题。包括在考试类型上予以区分,在录取分数、缴费、奖学金、报考博士生等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与工学硕士学位的平等化。今年第一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中,虽然都达到了招生分数线,但大多都是从低分的学术型工学硕士或复试未被录取的考生中录取的,这个情况导致了全日制学生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新方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应建立适合其发展的、操作性强的各项政策和制度。

3、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尤其是在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的优化方面。例如在必修课中适当留出1-2门课程的空间,留作培养单位设置特色课程,解决环境领域学科涵盖复杂、需求众多的问题;全日制招生推广后,地方和学校特色就凸现为办学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加反映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留有一定的增设自由度等,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有利于全日制学生的就业。此外,环境工程的核心课程是学科支撑的骨架,必须予以强化。

4、领域专业教材建设方面。领域专业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要,是体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重要基础,专业硕士的专业教材应与环境工程本科、环境工程工学硕士专业教材有区别,应以实践方面的知识与工程实例等重点内容。补充物理性污染控制的内容。领域重点专业教材的建设应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邀多家学校参与编写,使建材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5、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培养制度。校外导师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要立足本地区,重视校外导师资源库的建设,在确立校内导师负责制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导师的作用和待遇,加强企业导师制度的建设,避免目前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中校外导师有名无实的现象,真正发挥校外导师在专业硕士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6、专业硕士在实践培养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必须引起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一方面,要在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例如,学制不得低于两年半,其中至少一年必须用于企业实践,以确保强化实践和实用技能的培训时间;另一方面,要关注实习质量与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人身保险制度必须尽快建立。此外,应有专门的投入,确保实习基地的可持续性。

7、明确专业硕士的学制和毕业环节。专业学位学制初定为2-3年,很多学校老师反应,2年是不够的。课程学习占去了1年左右的时间,还要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找工作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一来导师将学生招进来根本做不了什么事情,还要落实实践单位,在现行的教师业绩考核机制下,指导教师带全日制学生的作用有限,指导教师普遍不愿带全日制学生,因此2.5年的学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位论文形式上,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形式均可以考虑,以使毕业考核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全日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就业技能。

8.就业问题。建议培养计划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工程师等的考试大纲范围等相关要求接轨,以利于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和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目前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的价值还不高,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需要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高度体现社会需求,通过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从业资格管理体系接轨的工作,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就业。同时,通过专业硕士发展这样一个机遇,解决目前工程硕士培养的边缘化问题,通过落实质量保障工程,重新树立工程硕士的社会价值。

9. 政策性问题。鉴于专业硕士学位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提议教育部适当放开办学自主权,对学校目前的考评规则和事业单位定级定岗,均需予以政策性倾斜,以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此外,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也是议论较多的问题,以往工程硕士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的学费,学院与学校分成,学院难以维持,分到导师手里的培养经费少而又少,使得老师们普遍缺少指导工程硕士的积极性,甚至不愿招生。为此,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地方政府及学校应有相应的预算,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办学经费。

会议决议如下:

1.增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为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2.成立几个教研工作组:

(1)成立教材建设研究组,由马放教授担任组长;

(2)成立学位标准建设研究组,由胡勇有教授担任组长、刘云国教授担任副组长。要求各参会单位将学位标准草案的修改意见于11月25日之前反馈给会议组委会;

(3)设立从业资格管理调研研究组,由马放教授担任组长;

(4)成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组,由张国亮教授担任组长;

(5)设立新增培养点评审评估组,由胡勇有教授任组长,负责组织专家对申报点材料进行审核评估。

建议教指委建立新增点领域协作组专家实地考察制度,核实申报材料和实际培养条件,使得从申报开始就建立与协作组的直接联系,提高协作组的工作效率及功能。

3.决定第六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工作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于2011年在哈尔滨召开,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期间每年举行2次协作组组长会议,审议当年协作组工作执行情况,并根据教指委工作制定协作组阶段工作计划。

会议希望各培养单位就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主动与协作组联系,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进。并建议各单位在协作组的指导下积极申报教研类相关课题、参与教材编写工作。

三、本次会议经过会议组委会精心组织和努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专业硕士培养方面的教研论文集-《面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研究与探索》,是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11年来出版的第一部教研论文专集,论文集涉及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培养质量自评估体系、跟踪评估和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标准体系、培养方案与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探索;教学与培养经验总结;中外培养体系的比较、就业潜势、教师队伍与实践基地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与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该论文集是对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经验总结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的积极探索的思想精粹,必将为我国各高校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四、本次大会收到了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郝吉明院士、上一届领域协作组组长陈克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环境工程领域联系人朱敏副校长、工程硕士教指委秘书处沈岩老师和罗淑云老师及上一届协作组副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袁一星教授对大会圆满召开的贺电。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教育协作组

2009年11月17日

 

第五届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工作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