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案例——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更多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12

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案例

——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

2012年习总书记视察广东工业设计城,提出“8000名设计师”的期望,为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为顺德本地产业发展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顺德区属事业单位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于2014年7月注册成立,2015年11月签订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合作协议,成为培养基地示范点单位。

响应广东省推进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政府扶持为基础,搭建创新联合培养“平台”,依托顺德产业优势,广泛联系全国高校,搭建校企之间需求精准对接、人才联合培养、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桥梁,以项目制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纽带,整合全国高校和本地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育才模式和创新机制。以第三方平台为中心,通过需求牵引,以项目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本地产业所需的高水平人才,这种做法属于全国首创。

一、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的协同创新平台

研究院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协同发展生态、服务本地产业升级”为宗旨,以智能系统、信息技术、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等本地产业发展趋势领域为主,开展研究生创新实践联合培养、企业科技服务、应用型研发和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培养为特色,以创新“匹配课程”和案例教学为核心,以“职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企业项目实践”为架构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研究院是高校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广泛征集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研究生人才需求发布到合作高校,促成并参与联合培养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研究院也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实体和学生管理机构。研究院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内,拥有两万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实验室空间,为联合培养及创业孵化提供优良的环境设施,以及80套高级人才公寓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宿舍,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系统的联合培养方案和学生管理制度,以保证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行“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研究院在本地企业中聘请资深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导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研究院自身高级人才团队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辅导员,全面负责学生联合培养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意见反馈机制;研究院经过需求对接,以“导师工作坊”的形式将高校导师引入顺德,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成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典范。

研究院创新联合培养的核心是以高级科研技术岗位要求为导向,重构各专业联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应用型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研究院自身研发项目为案例,开发“匹配课程”以衔接高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建立产业教学科研体系。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分为两部分,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研究院已研究制定职业素养提升、产品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和生物工程5个领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二、创新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6年3月,研究院与54所国内外高校、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培养了1004名国内外研究生,其中38%来自985高校,48%来自211高校,本地参与联合培养企业200余家,征集联合培养研究生需求2000余人。同时,研究院为本地5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72项,项目合同额超过2000万元,孵化企业5家,总投资超5000万元。

研究院作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其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2015年5月,研究院获得国家工信部信息中心授予“国家级产业众创空间”称号,后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佛山市“互联网+”研究院等。2016年1月,研究院被推荐成为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并且,研究院的创新形态和职能机制得到了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和重视。

三、研究生创新实践联合培养平台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其公益属性成为高校与企业间的桥梁,弥合了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利益矛盾;以平台的整合能力改变传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点对点”模式为“点对面”模式,提高需求对接效率,大大降低了联合培养的成本,也大大扩展了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第三方平台为中心形成人才要素与科技要素在“政产学研”中良性流动的闭环,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环境,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有效渠道,为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引进人才和技术开辟了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研究院将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升级为联合招生模式,并得到众多高校的认同。研究院相继与广州大学、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共同开展“国际设计校园IDC”项目,与西南大学联合开展“智能产业工程师计划”,单列招收50名工程硕士;与汕头大学合作单列招生15名机械工程专业硕士。以“智能产业工程师计划”为例,西南大学单列招收50名工程硕士,第一学期在高校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第二、三学期则在研究院接受实践能力培养,再进入顺德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四学期回到高校完成毕业论文。研究院以高端医疗仪器研发项目为案例,制定了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用户体验工程师三个方向的培养方案,以“教学项目化、项目课程化、课程匹配化”为指导思想研究开发了创新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合招生对于联合培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稳定的产学研长效机制构建的开端,是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机制深度建立的前提,为产业定制化的高级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研究院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继续探索并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模式和机制,发展成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扩增器”,实现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多方共赢。同时,借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建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东风,研究院将争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并带动其他区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