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党建引领 立德树人
编者按:四季更替,岁月如梭。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时代浙江大学的历史使命,其核心任务就是要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近一时期来,浙大人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以时不我待、艰苦奋斗的昂扬风貌,心怀梦想、高标定位、勇于探索,奋力书写“勇担使命、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答卷。为回望过去,更为宣示未来,今起开辟 《扎根中国大地 勇攀世界高峰——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专栏,从不同方面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子提出的殷切希望。青年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新时代青年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是扣好青年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始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是质量所在、特色所在、声誉所在,要为实现伟大梦想培养有为一代。一年来,浙江大学师生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明确,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更加鲜明。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指出,“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浙江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狠抓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重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一流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聚焦立德树人,以更开阔的视野培育时代高才。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一流人才的竞相涌现,是一所大学最持久的竞争力。全校要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统一思想,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KAQ2.0教育体系,不断推进一流教育教学,加快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科—人才—科研的深度互动融合,以构建学科高峰为牵引、以培育一流人才为引擎,以提升科研内涵为核心,努力造就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思想引领塑造挺拔灵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时代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学校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首先要从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破题。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大学充分把握这一独特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浙大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时间从冬月回拨到今年4月,春和景明,秀水泱泱。
又一批浙大学子来到浙江嘉兴南湖岸边开展“红色寻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他们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走近红船,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恢弘岁月。“我从南湖的水波声中听到了共产党人初心的历史回响,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听到了共产党人不变的信念。”物理学系 2017 级硕士生靳佳明说。
靳佳明所在的团队是浙江大学学生“红船精神”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于去年12月,是全国首家致力于研究和宣传“红船精神”的校级学生理论型社团。在浙大,瞻仰一次红船、读一篇原文、开一场研讨、上一次党课,已经成为学校团学骨干、校院两级青马学员、学生社团骨干的“必修课”。通过实地学习调研,共产党人的初心滋润他们的心灵,激励青年学子高扬理想的风帆。
同样在今年4月,浙江大学成立校院两级的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致力于打造学习好、践行好、宣传好新思想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一年来,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培育学生骨干讲师58名,打造精品党课21门,开展党课宣讲150余场,成为学生自主理论学习和朋辈宣讲的示范样本。
青春之价值要靠青春之底色来托举——
学校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理论资源,建成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20个,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教育。
学校着力打造了30个悦空间实体基地,购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等书籍,鼓励青年学生积极交流分享心得,创新开展“微信读书打卡活动”“悦读练习生”等阅读互动类活动,出版学生原创文学杂志,建设书香校园。
从2017级开始实行新评奖评优方案,在求是学院三大学园开始改革试点。新方案构建多维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评奖评优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拉伸时间的维度,121年来,一代代浙大人用他们的接续奋斗诠释着学校求是创新、树我邦国的优良传统。浙江大学辉煌历程中的校友故事,也是帮助青年人形成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就在不久前的11月,浙江大学马兰工作室成员来到陕西西安,在那里上了一堂特殊党课。他们走进浙大人的老学长、全军仅有的十位挂像英模之一的林俊德院士生前工作的地方,感悟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身上,“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一年来,马兰工作室组织5场马兰将军课,编排马兰精神历史剧,撰写林俊德在浙大求学书籍,设计制作马兰文创产品,以各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宣讲马兰精神。从林俊德院士生前办公室一出来,人文学院2017级博士生韩宇瑄这样感叹:“先贤奋进,后学奋起。学长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大的家中做大写的人,深刻诠释了对祖国的责任与爱。”
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和国家需要,无不系之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去年12月,84岁的机械工程学院老教授蒋克铸,坚持站立三小时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 《漫谈设计思维》,让浙大人乃至全国人民持久感动。整整三个小时的课,头发花白的蒋老师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并一丝不苟地书写板书。对于站着讲课,他甚至有些“倔强”,说:“站着上课,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
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 (紧接1版)行,形成协同效应——
浙江大学通过强化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推进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设。
学校印发《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促进思政工作聚焦主业,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推动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在浙大,立德树人,是全体浙大老师的事儿。
有这样一封书信,联系起了一个班集体与一位班主任。建工1704班主任吴珂副教授,要求所带班级的同学每学期至少与他有一次书信沟通,谈感受,说成长。进而吴珂还会与同学们预约会面,与他们规划近期目标与远期计划,安排好学业与生活。
除了上好课,做好科研,在吴珂眼中做好班主任是一件神圣的事。吴珂最不愿意落下的就是班级活动,他说:“既然做了班主任就要做好这件事,大学里最不缺的是目标,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目标内化变成持续的行动,这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自己都非常重要。”
只有用心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才能深刻了解青年,真正走进青年,有效引导青年——学校更加重视发挥本科生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班级育人实效,培养一支兼具学业指导与思政教育为一体的高水平班主任工作队伍。
学校继续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力量。其中,新招聘的党政管理人员,入职后第一年担任专职辅导员,并按专职辅导员的要求进行考核。
学校还把“绿色通道”开进新生家中,介绍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安心入学。其中今年本科新生入学前夕的暑期,学校分赴贵州、江苏、江西、浙江等地走访了31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面向未来——
浙江大学将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将新思想转化为坚定的行动指南,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能力。
浙江大学将继续探索与实践全人教育体系、全员育人模式、全过程教育生态、全方位教育体验。进一步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成就他们蜕变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时代新人。
浙江大学将进一步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以知识见识锤炼过硬本领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2018年新春,当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里时,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2016级博士生董一言对这两个工作有较为突出的贡献,他突破了光遗传实验的关键瓶颈,以及运用分子遗传操作发现了胶质细胞在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今年27岁的董一言多年来对科研孜孜以求,坚持不懈。他说:“我虽然不是一名医生,无法直接治愈病人,但是我的终生理想是所有人都不会再得抑郁症。”如今他仍然不断学习,不断科研。董一言透露:他们团队已发现一种天然预防抑郁症的策略,可以未雨绸缪,而且不用任何药物,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远离抑郁症的烦扰。
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正是如此,热能工程研究所岑可法院士常常说,科研路上永不停歇,但培养年轻人,自己甘做幕后助手。“当年选择做助手,因为这就是建设团队的需要。现在又选择做助手,是因为假如所有项目都是我牵头的,那年轻人上不去了。”
在近一二十年的成果中,岑可法的名字大多数排在最后,他把前面的位置留给年轻人。他找到国家重大需求的课题,让年轻人当课题负责人。当他们碰到困难时,岑可法会帮忙提出解决办法,但实践还是需要年轻人亲自去做,锻炼自己。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位位好老师组成的,立德树人,需要由一位位好老师做出来。
上个月,一次特别的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研讨会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36位德育导师围绕“立德树人”审视初心,聚焦“双一流”恳谈使命。经济学院李兴建老师说:“能帮助学生成长是这辈子最开心的事!”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继而授以专业的“道”与“术”。
今年,学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德育导师队伍建设,修订《浙江大学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规定》,吸纳更多高层次骨干教师直接参与研究生思政工作,为导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搭建平台。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2018年的“永平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翁恺获得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浙江大学颁出这一大奖,既是对翁恺老师在教育岗位上杰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浙大一线教师的鼓励。
如今,翁恺每年要上10来门课,“但对每一堂课,都要有自己新的思考”。他认为,大学老师不需要讲很细节的知识,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应该学的,“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知识并不是老师独有,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一年来,浙江大学着力打造一批一流课程
——最近刷屏朋友圈的是一门新课——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and Presentation,简称UPP)。这门课程吸引了来自多个学部包括高超、胡海岚、欧阳宏伟、邢华斌、余倩、张明方、朱永群在内的教授、研究员,在为期8周的课程中,每位超明星导师都会为同学们带来一个主题分享。
为什么这么多重量级的学术大家加入到外语学院梁君英教授的课程中?用梁老师的话说,这是科教融合的魅力,也是大家的一种全新尝试。
面向未来——
浙江大学将深入分析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着力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快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浙江大学将进一步点燃教与学的动力,在着力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形成卓越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让每位教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优秀的人聚焦一流的事业,让骨干教师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面对世界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常人的选择是奔向这近在咫尺的研究生生涯。然而,生工食品学院的2018届毕业生吴文豪选择了放弃,并应征入伍。
“留学深造以后还有机会,可错过参军入伍,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这就是我的选择。”吴文豪说这话时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执着,更饱含着对火热军营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憧憬。吴文豪顺利通过重重考核,光荣入伍。
奋斗的青春最壮美。在此之前的2018届本科毕业典礼上,一个声音格外嘹亮——
“今天,我自豪地报告各位师长,我将告别生我养我的杭州,奔赴神奇而遥远的西藏,扎根海拔4500米的那曲,以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身份开启服务西部的理想。”这是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戴佳成的发言。
戴佳成到雪域高原奋斗的想法,源自一次与学长的谈话。戴佳成说:“从那一刻起,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要像新疆马兰的浙大前辈们一样,坚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是我的梦想。”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是新时代对浙大青年的召唤——
学校不断构建校院两级联动大学生征兵工作体系,确保征兵入伍政策宣传到人,并通过军训、国防教育活动月等形式,进一步培养浙大学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今年,浙江大学28位学生携笔从戎,入伍人数创我校新高。
学校出台《浙江大学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以“三前三后”为主线的就业工作体系。浙大今年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赴全国各地基层就业,其中,302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创下历史新高。
学校举办毕业生党员教育大会,引导毕业生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岗位上,展党员形象,创党员佳绩,毕业后继续为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浙江大学举行,经过激烈的比拼,学校共有6个项目获得金奖并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捧得冠军杯。在此前一个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浙江大学勇夺5金,主赛道金奖数位列全国第一。
一支致力于建筑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的创业团队,“邦巍科技——全球高性能结构材料领跑者”在这场大赛中获得了季军及最具商业价值奖。“普通的混凝土很脆,容易断裂,我们就像在青团皮里加艾草一样,在普通混凝土里加入纳米级改性材料和短切纤维,让混凝土变得更有韧性。”团队成员黄博滔说,项目里最核心的技术——高韧性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有韧性、能弯曲的混凝土。
在浙大,聚焦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行动已经蔚然成风。强化竞赛的育人功能,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构建多课堂融通的教育实践系统,实现从意识激发、技能培育、项目优化、融资对接到项目孵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读一读近代史、革命史,就能从历史的逻辑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看一看过去40年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能从现实逻辑中体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这个暑期,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的学生们来到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追寻改革开放的足迹。他们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历史陈列馆,并采访参与当年大包干契约的签署者,感悟时代变迁。同学们依托专业所长,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拍摄、资料汇编,勾画出一则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中国发展故事。
浙大青年的奋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不负韶华,无悔青春。
以卓越导向筑牢人生基石
时至今日,人们在点赞浙江大学的育人成效时,最多的感叹是——“又多了一个考浙江大学的理由”。
2018年秋季学期起,浙大体育教学改革引起全社会关注,网友们纷纷表示要来“考浙大”。这场改革带来的结果是紫金港操场格外热闹,人最多的时候,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堪比假期的西湖景区。
这是为什么?
原来,从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更具体系化,由课内体育、课外体育两部分构成。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原本用于其他课程的“第十节课”(16:45~17:30),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对浙大而言,这次课程调整的力度非常大,直观表现为将原来五个时段的课程设置调整成了四个时段,关系到专业课程的重新编排。
面向未来——
学校制定《浙江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坚持一流引领、问题导向、院系主体、系统推进,明确主要任务,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质量监控,确保本科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一流本科教育的强大合力。
学校在积极接受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拿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将全面对照专家组的反馈意见,一丝不苟地制订整改方案,探索办学特色,抓好一流建设,不折不扣地抓好整改落实。
学校将进一步强化竺可桢学院在拔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中“试验田”作用,创造多元文化环境,不断提升培养质量和创新培养模式,形成示范和溢出效应。
“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
如何在通专跨中挤掉“水课”?2018年,浙江大学调整通识课程体系并启动新一轮通识课程建设。学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宽阔的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培养用理性视角看待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并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北京时间的9月17日22时30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已经入夜,而西区教学楼的一间教室,灯火通明,一堂课刚刚开始。
这堂名为“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的课程,由地球两端的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通过在线网络同步上课。课程的中方负责教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副教授介绍,课程中师生们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前往”考古发掘现场。
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团队在壁画、石窟寺和考古大遗址、大型木构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文物数字化资源,为浙大建设自己的VR课程储备了充足的3D素材。作为教育开放的一个案例,这一轮与哈佛同步的VR考古课程的周期为三年,未来学校将积累经验,够尽快设计建立浙大原创的VR课程。
引进来更要走出去,2018年学校首次开展“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立足新时代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研究生全球竞争力培养体系,推动海外合作资源向思政教育资源转化。今年暑期,学校五个院系牵头组建实践团队,共选拔了45名研究生到阿联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家开展4至6周社会实践。
登高望远,浙江大学在和党中央要求对表、和世界一流水平对标、和需求对接、和未来对向、和人民对心过程中继续书写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学校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学校将不断构建人才培养的有机生态系统,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聚焦立德树人。学校将进一步打通学科,使学科交叉落实到人才交叉培养,使人才培养需要成为学科发展的驱动要素之一;进一步打通课堂,使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海外交流相互衔接,使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文体教育等相互支撑;进一步打通教学和科研,在实质性科教融合上取得更大突破;进一步打通校内和校外,不拘一格汇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社会师资,主动加强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将人才培养链向前端延伸。
……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说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浙大人,正如此。
(柯溢能 2018年12月29日 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