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有关工业部委教育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各工科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工科研究生教育与工业现代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我办成立了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于 1992年 8月 28日一29日在大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现将此次会议的纪要转发你们,供参考。
附件:
一、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成员名单
二、《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深化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级课题
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二日
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
为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工科研究生教育与工业现代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成立了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小组。研究小组请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光斗教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翁史烈教授任顾问。小组成员共 21名,其中高等院校成员 9名,大型厂矿企业成员 7名,科研机构成员 l名,部委成员4名(名单见附件一)。研究小组于 1992年 8月 28日一29日在大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18名成员与会,顾问张光斗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会议由过增元教授和刘家琦教授分别主持。
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
围绕面向经济建设、深化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这一主题,会议回顾了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认为这项工作自国家教委 1984年正式提出至今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5年至 1988年是试点阶段,当时只有部分高校开展。 1989年至 1992年是推广阶段,国家教委于1989年 6月下达了加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通知 [(89)教高字 006号]之后,大部分高等院校积极地有步骤地开展了这项工作。许多培养单位根据国家教委通知的精神,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特点调整培养方案,进行多种试验,派出管理干部和研究生导师深入厂矿企业物色优秀生源,据不完全统计, 1987年以前工程类型硕士生占工科研究生招生总数的 0.7%, 1989年上升到 l4%, 1991年达到了 20%。这项工作得到了不少工业部门和厂矿企业的积极支持,他们推荐优秀的技术人员报考研究生,并对考取研究生的人员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之在学校攻读学位期间仍能享受原工资及福利待遇,学习期间工龄照计,并和在职人员一样参加评定职称和工资,解除其后顾之忧。一些厂矿企业还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导师,与高校共同指导研究生。从而使工科研究生教育不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补充了师资和科技人员,也向厂矿企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各校在面向经济建设招收、培养、管理和分配工科研究生方面积累了诸如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弹性学制、进校不离厂等等许多经验。
会议指出:实践证明已培养出的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质量是好的,这些硕士生毕业后事业心强,能很快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承担大量的科研、技术改造、攻关项目,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很多成果获得奖励,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面向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单位对工科研究生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加,对其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议认为,工科研究生教育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向经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饯,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会成员一致认为,高等院校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和企业依靠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专业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高等院校仍需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针对工程实际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与会代表对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反应热烈,普遍认为问题主要是计划性过强,缺少竞争机制,要求放开计划外指标,自筹经费的招生数量不作限制,简化招生手续,取消统一确定录取分数线的做法,扩大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
会议就工科研究生是否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和规格,即工程科学型和工程技术型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一部分同志认为,我们的工科研究生教育既担负着发展工程科学技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适应新技术革命的任务,又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培养一批主要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设计工作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此,将工科研究生分为工程科学型和工程技术型两类进行培养,既符合工程技术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促进工科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主动地为厂矿企业服务。这部分同志还在总结前段工科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从实际情况看工科硕士生毕业后的主要流向也是两个,一是到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们常称之为学术型或教学型、科研型;另一是到厂矿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我们则称之为工程型,所以分为两类比较科学和规范化。而另一部分同志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工科研究生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利用现代技术理论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两者是分不开,也是都应具备的,尤其是不少研究生承担的课题既要求有理论又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分不清应属于哪种类型。有些同志指出,更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并不能确定将来毕业时是从事教学、科研还是技术开发,若一开始确定培养类型,这未免过于主观,认为没有必要分为两类。由于意见未能达成统一,会议提出,对工科研究生是否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和规格的问题暂不作结论,请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会议指出,实践的结果已经证明了在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强调为厂矿企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方向是正确的,各培养单位应继续抓下去。
会议强调,高等学校与厂矿企业紧密联系、密切配合、长期合作,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是深化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多数与会代表,尤其是工业部门和企业的代表,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以培养研究生为核心、科学技术研究为纽带、提高企业生产力为目标的厂校联合体。联合体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可以一所高校与多个企业同时合作,也可以一个企业与多所高校同时合作,还可以异地进行,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成为紧密的、长期的和全面的合作伙伴,逐步建立起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体。联合体作为按契约关系结成的横向联合组织,应贯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高等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和开展研究与开发,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学校以配合和支持,风险共担,共享成果。会议提出,要在认真总结高等院校和厂矿企业合作经验的基础上,选择若干高等院校和厂矿企业进行建立联合体的试点,对开展试点的联合体应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使试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会议指出,扩大专业的覆盖面,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既是当前的需要也是长远的需要。应鼓励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可以考虑在少数学科试点按专业群(若干相近专业的组合)或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
会议强调,质量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改革应当是有利于全面提高质量,而不是降低质量,各培养单位应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试,同时又要注意抑制降低质量的做法,如函授研究生这种形式,在当前并不符合我国实际。
会议认为,当前研究生通向企业的渠道不够通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自身要有活力和能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才能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奔向企业。企业的代表反映,通过参加这次会议,深深感受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是诚心实意地在为企业着想,在千方百计地设法为企业培养适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企业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但过去企业对研究生教育了解得很少,希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多与企业沟通信息,多做宣传。
研究小组的工作任务和计划
研究小组讨论了小组的工作任务和计划。大家同意本小组将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1.调查分析工科研究生教育的观状、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向国家教育决策部门提出建议,协助制定有关政策;开展工科研究生教育理论、改革实践的咨询工作。
2.组织和参与对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
3.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和参与高等院铰与厂矿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和合作开展科技开发,促进建立以培养研究生为核心、科学技术研究为纽带、提高企业生产力为目标的厂校联合体的试点工作。
研究小组经充分讨论后提出了本小组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计划;
1.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向国家教委提出《面向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工科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意见》。
2.试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厂校联合体,研究拟定高校参与企业的科研与生产、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努力扩大产学结合,争取于一九九五年前后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开始发挥效益。
3.深入探索学位制度的改革,研究工科研究生学位构成的整体框架,为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制定不同学科工科硕士生的示范性培养方案。
研究小组经充分酝酿,拟定了《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深化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见附件二),作为“八五”全国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的一部分,提请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以招标的方式,供有关单位选择,共同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