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总结经验面向经济建设 进一步推动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工作更多 +

来源: | 发布时间:1989-12-12

认真总结经验面向经济建设 进一步推动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工作

 

一、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试点工作回顾

1984年12月。原教育部研究生司发了《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的通知》,开展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四年来,许多高等学校积极进行了这方面的试点,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招收、培养了一批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

据24个试点单位的初步统计,1985年以来,共招收了工程类型硕士生约1400人,其中一部分已走上工作岗位。这批工程类型硕士生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招生开始就明确是工程类型硕士生,或在招生时并没有明确,但在培养中明确为工程类型硕士生,并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论文工作和培养方式也都突出了工程类型的特点,毕业后主要是回厂矿企业工作;另一种是在培养过程中,按照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要求进行培养,在论文选题和科研工作中,强调结合工程实际,强调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注意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厂矿企业等实际部门的工作。与一般工学硕士相比,这批工程类型硕士生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目的明确,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耐劳、深入生产实际的工作作风;二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专业知识面宽,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三是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较快地适应并胜任厂矿企业的工作,又有后劲;四是他们的学位论文结合工程实际,其成果直接用于生产,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工程类型硕士生毕业后受到了厂矿企业等用人部门的欢迎。如北京科技大学从1985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到1988年已有18个专业共招生137名,其中27人已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返回原单位工作。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均好,大多都承担了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显示了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用人部门反映,北京科技大学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做法有几个优点:一是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学什么专业,可由企业自己选择;二是企业愿意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人深造,可以保证质量;三是企业可以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华东工学院的两名工程类型硕士生分别结合国家重点项目“上海港一号码头电气控制系统工程”中的“皮带机故障检测”、“微机控制自动放音系统”等项目,在现场完成了硕士论文,通过了工程鉴定,认为水平先进、性能良好、工作可靠,并已交付使用。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海港码头愿以高薪吸引他们到那里工作。类似例子还有不少。试点证明:我们培养的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质量是好的,用人部门是欢迎的。

2.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增强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不要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尽管目前在认识上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通过几年的试点,在认识上已提高一大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从1985年至1988年共有10个专业招收工程类型硕士生55名,他们认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有“三个有利”:有利于解决教学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脱节问题;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入学素质。该校一位教授总结结合厂矿企业提出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研究生有以下好处:(1)选题明确,可使研究生较早地进入论文工作;(2)课程学习目的明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增强了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厂矿企业有广阔的实验场所,可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的不足;(5)可以解决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的问题;(6)为国民经济建设直接作出了贡献。几年的实践表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是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社会需要并欢迎这种类型的研究生,高校和厂矿企业密切合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是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条新路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就增强了。清华大学从统一招收的硕士生中有目的地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同厂矿企业的联系,合作培养;另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紧密结合实际,既出成果,又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工程类型硕士生。

3. 深入企业和社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联系,调动企业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积极性。

为了搞好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花了很大精力深入企业和社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主要目的在于:(1)了解厂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需不需要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哪能具体要求?(2)宣传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使企业了解学校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培养他们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调动他们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生源;(3)加强与工矿企业的联系,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联合体的途径。北京科技大学从学校和研究生院的领导到指导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冶金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向企事业领导宣传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物色招生对象;同时还把攀钢、宝钢、武钢、首钢等主要冶金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请进学校,举行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讨会,虚心听取企业对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方案的意见,并让他们参观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实验室,了解已招收的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情况。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武汉钢铁公司党委原曾作过决定,不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会后他们改变了初衷,推荐了8名业务骨干报考工程类型硕士生。首都钢铁公司会后也推荐了7名青年技术人员报考。东南大学与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联合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现已录取了8名定向委托和在职硕士生。硕士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均按双方商定的培养计划进行,已录取的在职研究生可不转工资关系,享受的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同未当硕士生的同届毕业生相同,一切费用由公司支付。他们在联合培养中,虽然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但他们认为,只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一定能做好这项工作的。

4. 摸索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

经过四年的试点,有些单位已完成了一届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招生、培养、授予学位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招生方面,一般是招收有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并在技术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优秀青年,采取单位推荐,学校单独组织考试并进行复试,全面考核后录取的办法,以定向和委托培养为主。北京科技大学招收的137名工程类型硕士生中,被评为厂级以上先进模范人物的有57人,占42%。这些学生政治上比较成熟,学习目的明确,刻苦勤奋,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和能力。这就为保证培养质量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招生来源。

在课程设置上,对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要求与普通硕士生的要求基本相同,但根据生源特点和他们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有所侧重,突出特点。外语教学,在进行必要的语言基础训练的同时,着重提高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数学教学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为主,同时要求学习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新实验技术课程,提高测试技术、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论文选题上,强调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或是要求论文选题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北京科技大学提出,工程类型硕士生论文选题的特点是尽可能做到:与选送单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协调一致;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与提高工程类型硕士生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协调一致;与工程类型硕士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协调一致。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校、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在培养方式上,从试点情况看,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教学、实践到论文指导等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改革,如何切实做到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二是如何把教学、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形成,建立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基地;三是怎样有利于调动导师、研究生和企业的积极性。为此,各试点单位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在教学安排上,打破了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两个阶段的界限,让研究生早日进入课题;除了论文工作在企业现场进行之外,少数专业课也让研究生在企业自学,导师加以适当辅导,考试通过即承认学分,这样就尽量减少研究生脱离企业的时间;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兼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等等。

几年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存在一定问题:各试点单位的工作进展很不平衡,认识也不完全统一;不少同志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与疑虑,因而措施不很得力;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生源不足,不少人不愿报考;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保证培养质量,缺乏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要想把这项工作搞好,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我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讨论研究。

1. 进一步提高对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必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提高工作自觉性。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1988年底,在校研究生已达12万多人,已毕业硕士生近8万人。总的看来,质量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教学型人才培养得多,应用型人才培养得少。前几年毕业的研究生90%以上分配到高校和科研单位,许多人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分配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还不到10%,其中有一部分由于培养规格不很对路,适应性比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量培养教学、科研型研究生,主要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人才,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虽缺,但一些老大学和大的科研单位的矛盾已经得到缓解,不少单位受编制所限等原因,使研究生分配出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的高级专门人才不足,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年龄老化等问题仍比较严重,急需解决。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在注意培养教学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时,当前需要特别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工程类型的研究生,以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是工科院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此,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要作相应的转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必然由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这需要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企业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包括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科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占整个研究生的45%左右,每年大约1.5万人。这些人的去向除了高校和科研单位外,企业则是最多的使用单位。目前,我国有成百万个企业,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就有1500多个。这些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产品结构,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大量的调查事实表明,这些企业迫切需要工程类型硕士生这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们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应坚定不移地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不少企业对工程类型硕士生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需要量也并不大。有的同志把这种现象归纳为三急一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厂矿企业技术干部急需深造;高等学校急需生源;用人单位却反应迟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现象呢?问题在于高校和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沟通不够。不少单位并不了解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想要;或者对一些已分配到这些单位的研究生,认为他们不太适应工作需要,不敢要。这就要求学校多宣传,改革培养方式,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尽可能多地为厂矿企业培养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2. 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既要坚持标准,又要突出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工程类型硕士生是工学硕士的一种规格,而不是另一种学位。有些同志认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是降低了标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是一种误解。工程类型硕士生目前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厂矿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或应用研究部门选拔出来的具有实际经验的青年技术人员,根据工学学位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应用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毕业后又回到原单位工作。另一种是生源来自多方面,入学时不一定明确为工程类型硕士生,而是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论文选题和科研工作,强调结合工程实际和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注意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分配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能较快适应工作。误解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会降低标准的原因,一是重理论轻实际,重学术轻工程技术的传统偏见的影响;二是以一种类型的标准来衡量另一种类型的标准,因而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术型硕士生培养质量主要是看其基础理论是否扎实,论文在理论上是否有新见解,科研能力是否强;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质量不仅要看其基础理论是否扎实,而且要看论文是否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有经济效益,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是否强。应当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水平是相当的,各有特色,不存在水平高低问题,同样都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实际上,培养一名符合工程类型硕士生标准的研究生在某些方面难度更大些。因此,我们在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时,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保持其特色,逐步建立并完善评价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质量标准。

3. 深化改革,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要搞好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不仅指导思想要有一个转变,而且要积极组织生源,扩大招收这种类型硕士生的人数。在培养方式上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加强管理。可以在职培养为主,也可以脱产培养为主;可以在某段时间以脱产培养为主,而在另一段时间以业余培养为主;可以住校培养,也可以在企业培养。有的单位提出工程类型硕士生可以实行以学分为主的弹性学制,控制学分,适当放松学制。这些意见都可以在试点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合理采纳。在试点中,应该允许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允许多大的弹性,要认真研究。例如,应该规定有一定的住校学习时间,从第一次入学注册到毕业的最长年限也不宜过长。

要搞好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这支队伍不仅在学科理论上处于前沿,而且应具有比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一方面要靠高校自身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靠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证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厂校合作,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企业对研究生的了解,给研究生以关心和支持。

要加强毕业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硕士生的分配,应该在国家毕业硕士生分配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实行“双向选择”。学校对这种类型硕士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分配,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毕业后能自愿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工作。

做好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教育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两方面的紧密合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校培养硕士生有一定的条件和优势,如师资力量强,能开出较多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一些新课程,有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但是,要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确还存在不少困难,没有有关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是难以办好的。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事,有关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也要采取一些措施,制定必要的办法,积极加以支持。特别是要提供优秀的考生,积极推荐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工程类型硕士生;这些人被学校录取后,用人单位还要从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学习。工程类型硕士生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厂矿企业双方也要更多地合作。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还要创造一些条件,更多地接受来自其他生源渠道的工程类型硕士生。

为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只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把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工作做得更好,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附: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经验交流会综述

1989年2月下旬,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研究讨论如何进一步抓好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工作。出席会议的有33所高等学校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院)长或研究生院(处)长,研究生指导教师,7个工业部委教育司(局)的司局(处)长和7个厂矿企业的总工程师或人事(组织、教育)处长共70多位代表。会议围绕上述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这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指导思想

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对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高等工科院校大量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是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应用部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这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深化改革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问题,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应当充分肯定,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重要骨干。过去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必要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必须在培养指导思想上来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上,应是在继续培养高校师资和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同时,要大力为实际应用部门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且逐步过渡到以后者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实际应用部门急需这样一批人才,工科研究生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尽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转变也体现在培养要求上,应是在强调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强调论文要有新见解的同时,更要强调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强调论文成果要经受生产实际的检验,要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强调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强调要为厂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一不是否定过去的成绩,不是要“纠偏”,而是反映了社会的客观需要的变化和我们主观认识上的深化;二不是只要培养“工程型”硕士生,不要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而是在继续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同时,大力培养“工程型”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三不是另外搞一种与“工学硕士学位”并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而是在“工学硕士”中提倡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即同一学位,不同类型。

自从1984年底原教育部研究生司转发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以来,“工程硕士”的名称就成为历次讨论中争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也不例外。名称上的争论,反映了思想认识上的不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没有必要打出“工程类型硕士”这个牌子。一部分同志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工学”里已包含了“工程”,从工学硕士中再分出“工程型”就可能人为地将两者分开,对招生、培养、分配都有不利的一面;一部分同志则认为打出这个牌子的实质,是为了解决面向问题,使培养要求更有针对性,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能够适应并能够分配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去工作。以往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目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已趋于稳定,但最近这几年大部分学校的工科毕业研究生分配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的比例,一直徘徊在只占毕业生的10%以下,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实际应用部门的需要。因此,明确提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第二是工程类型硕士生会不会降价标准,影响质量。这是在讨论中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志认为,对质量高低的衡量,应当树立全面质量观,既要看业务质量,也要看思想政治素质。一些试点单位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已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型硕士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都有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认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会降低标准,影响质量,是重理论轻实际、重学术轻工程技术的传统偏见的影响。为了避免误会,大家一致倾向全称为“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类型硕士生”。工程类型硕士生与普通工学硕士生是同一种学位,一个水平,只是不同规格,侧重点不一样,不存在降低标准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叫工程类型硕士生呢?工程类型硕士生是面向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应用部门培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进入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应用部门;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和工作需要,承担起实际应用部门比较重要的技术工作,具有自身发展的潜力,经过实际工作锻炼,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实际应用部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水平和能力。经过前一阶段的培养试点,许多院校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以下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都应属于工程类型硕士生:一种是从招生开始就明确为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对象是来自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应用部门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学校根据工学硕士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应用的特点和需要,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毕业后又分回到实际应用部门工作;另一种是生源来自多方面,入学时不一定明确为工程类型硕士生,而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在论文选题和科研工作中,强调结合工程实际和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注意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实际应用部门的工作。有些同志将前者称之为特定意义上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将后者称之为广义上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大家认为两种形式都应该肯定,都应当鼓励,但当前需要特别强调抓好前一种形式的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

二、培养要有特点,方式要灵活多样

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既要坚持学位条例对工学硕士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实际应用部门的需要,突出其特点,这是与会代表比较一致的看法。工程类型硕士生要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加强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测试技术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以下几点:(1)专业学位课加强适用于工程实际应用的理论和知识;(2)数学课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主要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3)外语课要重申学位条例的要求,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4)注意安排现代实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组织管理、经济学等课程,以及某些跨学科的课程。

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论文阶段,要特别加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有明确具体的生产背景及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的提交形式既可以是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评价学位论文的水平,或者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或者看其实用价值,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创造这些效益的可能性。对于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等等。

要搞好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培养方式不能一刀切,而必须灵活多样;在学制上不要搞得太死,而要提倡实行弹性学制,这是与会者的一致呼声。在培养方式上,可以是在职培养,也可以是脱产培养;可以在某段时间以脱产培养为主,而在另一段时间以业余培养为主;可以安排部分时间住校培养,部分时间在工厂培养等等。在学制上,可以实行以学分为主的弹性学制,控制学分,适当放开学制。允许断续注册学习,方便在职人员当生产需要时回生产单位参加工作,或因学位论文课题需要时到生产单位边工作边调研。当然,所谓适当放开学制,不等于没有学制,更不能放任自流。既然是研究生,就要有相应的学籍管理。这种管理既要易于为用人单位和在职人员所接受,又要便于学校组织教学,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为此,应当有一些必要的规定:一是应规定有一定的住校学习时间,大多数同志认为一般不应少于半年;二是从第一次注册到毕业的最长年限不应超过五年。

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

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几年试点,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仅仅是开始,而且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要推动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密切合作。使人高兴的是,在这次会议上,不仅高等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而且厂矿企业等用人部门的代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都持积极的态度。高等学校的同志们说,开展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今后仍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迎着困难上,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为实际应用部门培养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厂矿企业的同志们说,通过这次会议,感觉到高等学校千方百计地在面向企业,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历尽艰辛地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企业也应该更好地一起来承担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任务。要积极地推荐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技术骨干报考工程类型硕士生,当他们被学校录取后,还要从工资待遇等给予支持和照顾,解除硕士生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创造条件接收更多的来自其他生源的工程类型硕士生,要用好到企业工作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会的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也表示了要积极支持和做好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工作,有些负责同志还介绍了他们打算进一步会同本部门的有关司局,结合本系统的实际,在招生、培养、分配上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把推动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高等学校和厂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的重要途径,就是厂校挂钩,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结合的形式要因校因厂因地而宜,灵活多样。如厂校联合办学,明确双方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抓好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高等学校聘请企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合作指导研究生;结合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承担攻关任务的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协议,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等等。我们相信,在高等学校、厂矿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谢桂华  梁国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