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2011年工作研讨会纪要
全国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2011年工作研讨会于2011年9月26日—9月29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刘寒冰、刘正林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会长吴兆麟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史焕平教授以及来自全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28个院校的教学单位和研究生主管部门代表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本次会议由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主办,华东交通大学承办。协作组组长、西南交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处长刘建新教授主持了会议。
本次会议与第九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大会同时召开,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刘海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沈志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谈振辉、王炜,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蒲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指导委员会召集人严新平,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李育平,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者工作委员会主任翟婉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组秘书绳丽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仁彪,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40余名嘉宾及代表。
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发展、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专业设置等情况;谈振辉教授在致辞中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牢记科学是用于服务大众、普及大众、造福人类的,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作为大师目标来培养,从点滴做起,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百折不饶、潜心探索;李育平教授对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现状和困境进行了简介;翟婉明教授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在交通运输事业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建新教授对高校在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开幕式后,沈志云教授作了题为《退一步进两步——论中国高铁的后发趋势》的学术报告。严新平、王炜、吴仁彪分别作了相关报告。
在大会交流研讨阶段,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主任胡伟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讨论稿)》进行了解读,与会代表围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应针对本领域具有共性的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提出基本要求,作为本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以便各培养单位参照此标准并根据各自学科特色、行业特点、区域优势、企业及市场需求,制定出更为详尽、更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专业硕士的定位,代表们指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应立足于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思想认识上,要解决重学不重术、重制定标准不重执行的问题;在培养目标上,要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现场的能力;在培养方向上,要侧重于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手段创造性地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工程实践型硕士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代表们认为,实践环节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研究项目确定论文选题,在实践中开展论文工作。
培养过程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代表们认为,正确理解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目标、标准和措施,改革招生录取环节、规范导师指导环节、抓好论文撰写环节、重视实践环节、建立评估体系,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学位论文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是实现个人能力和科学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代表们提出,学位论文撰写应具有严谨的学术规范和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其研究成果应有应用价值;答辩须分别经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申请;答辩委员会至少由不少于3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或技术人员组成,其中至少应有一位工程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
会议对华东交通大学的精心组织及细致而周到的会务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商定全国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2012年工作研讨会在集美大学举行。
全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
2011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