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研讨与工作会会议纪要
2009年全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研讨与工作会于12月19日至20日在苏省无锡市召开,此次会议由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协作组组长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副组长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江南大学研究生处承办。
一、出席会议情况
目前全国共有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有41所高等院校,参加本次会议的有33所高校。
出席本次会议的主要领导和特邀嘉宾有: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教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副主任沈岩、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新美术》主编曹意强教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协作组组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吴国欣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陈汉清教授。会议代表还包括各院校工程硕士教育主管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和工程硕士培养联系人近七十人。
二、本次研讨与工作会议的基本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共有41个培养单位获得授权。各培养单位结合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总体需求和自身相关学科优势及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体系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结合社会需求,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而召开本次会议。会议的基本议题是:
1.讨论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式,交流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标准、教学质量的管理及评估方法等等;
2.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进行研讨;
3.交流各具特色的工程硕士教学改革思路、方法以及前沿性探索的成果;
4.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成果观摩,交流的机制与实施方案;
5.提出和研讨2010年全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与工作设想方案;
6.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全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好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工业设计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三、会议进行情况
(一)大会12月19日上午9:00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全体会议代表参加,部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师旁听了大会。会议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过伟敏教授主持。
1、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教授首先致辞,她代表江南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各工程硕士培养院校负责人莅临无锡参加全国首次工程硕士培养研讨工作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工业设计在我国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必将深刻地影响人们地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被人们所认识。她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在全体大会上,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秘书处负责人沈岩向全体代表传达了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关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宗旨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介绍了全国工程硕士建设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领域组的经验。
3、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意强介绍了艺术硕士教育的产生和培养发展情况。他说:2008年举办的MFA优秀作品展览和展演活动对扩大社会影响力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提高了MFA的领域认知度和专业地位。
4、工业设计协作组组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在会上做主旨发言,他指出: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道路,从开始时期的争论到埋头去做实事,工业设计的思想正在逐步被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所认同。已经远不是产品设计或造型设计的概念,工业设计的范围广大,随着世界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工业设计的范畴已经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广大的范围影响人类的生活。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工业设计在我国得以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化语境下,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的地位一点也不比普通硕士低。大家要振奋起来,搞好我们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建设。
上午的大会发言具有指导性意义,对各位代表很有启发。有助于各培养高校明确思路,看清方向,掌握政策,充实信息,领会精神。
(二)下午大会继续举行由各位协作组副组长介绍培养经验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蔡军首先向各位代表介绍了工业设计系与创维集团合作项目的情况,试图探索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身是原无锡轻工业学院,是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工业设计教学比较早的一所高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过敏健建汇报了本院工程硕士培养情况与教学经验。
3、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陈汉清教授汇报了该院工程硕士教育创建、发展、形成规模的概况与今后的设想。
4、同济大学沈健教授向大会报告了该校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的特色和做法。
以上四所高校在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教育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与独到住处,与会代表听后对照本单位情况有所启发,感到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全体大会之后,各校代表分作三组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1.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生源”和“入学资格”的问题与建设。
2.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在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学位成果等方面的特色与建设。
3.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的评估机制的建议。
4.对“2010年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成果展”在内容、规模、形式、地点等方面的建议。
5.对领导小组工作的意见。
下午的分组讨论气氛浓郁,大家深入思考,充分参与,踊跃发言,代表们纷纷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大会重点发言与四所组长、副组长单位高校的经验汇报,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建设性意见。由于研讨的问题多,尚未详尽,当晚部分代表又自发讨论到9:30才结束。
(三)20日上午大会继续举行,由各分组组长分别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第一组分组讨论情况:
1.关于生源门槛
(1)制定降低学分,总分下降,不计小分,替代几门课。
(2)不易降低GCT 标准,现有标准对有工科背景的学生不成问题,可以让这些学生进入
(3)工业设计工程。
(4)走出去办学,为特定企业或地区办学(如清华大学、江南大学)。
(5)和本校热门专业联合办学(如浙江大学与计算机系)。
2.关于工业设计工程的定位
(1)扩大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培养。
(2)工业设计的定义国际上也在不断改变,创新人性化,服务是关键。
(3)和IT产业结合,高智能型产品,把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在工业设计当中,掌握核心 技术。
(4)要把握和和MFA 的区别,和工程技术也要有差别。
3.关于制定工业设计工程的的办学标准
(1)应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搞相关的教材。
(2)应发挥各校的学科特长,不宜搞太多的统一标准。
(3)可以在大框架下,留40%--50%的自主办学空间。
(4)关于设计工程应强调以创新与管理为办学宗旨。
4.关于明年的办展问题
(1)地点宜办在北京,展览主要针对国务院部委领导与企业,以后可以巡展。
(2)要拿出这几年办学理念的作品,形成系统的思路。
(3)参展作品应选具有经济效益,形成产值的作品。
(4)宜先办初展,然后内部评审后再拿出去。
(5)关于展览经费,宜按各校推荐多少而各自出钱。
第二组分组讨论情况:
1.关于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生源”和“入学资格”的问题
以前的生源质量比较好,目前生源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下降,个别学校招生不足10人/年,生源严重不足,分析原因:
(1)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一方面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上有偏差,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跨学科知识的设计人才,但目前的培养机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企业缺乏参与培养过程的积极性。
(2)入学资格门槛高,考核制度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建议改革GCT的考试制度,参考MFA的入学资格考试方式,减少考试门数,取消“数学”考试,或增设不考“数学”的GCT2。放宽对专科生的报考限制。
1.关于培养计划在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学位成果等方面的特色与建设
1科学硕士与工程硕士虽属同一层次的研究生,但在培养中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培养工程硕士时强调专业实践,重在求实,注重知识的应用,更加重视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侧重讲事实,强调实用性,综合性,要求毕业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又熟悉相关领域,还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要突出体现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特点,首先必须树立以工程为核心的观念,以工程为出发点构建知识结构,并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从培养方式,培养环节等各方面,努力加强其工程性、实践性。
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知识更新,专业面扩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应体现出宽广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而目前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教材和参考书不多,须加大该方面的建设力度。
3针对生源分散的特点,建立全国范围内任课教师库,各个学校在异地设立的教学点,可根据“教师库”中专业教师所在的省市,选择并聘请其为教学点的任课教师;其授课资格和授课水平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认证及备案。
4毕业生答辩资格,鼓励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作品,但不作为必要条件,加大对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产业化的可行性的考核。改变目前毕业作品多概念性设计、虚无缥缈的设计的倾向。
第三组分组讨论情况:
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培养单位工作会议及时有效,内容充实,各院校在一起探讨有利于提升培养水平,进一步规范培养过程与形成各自特色,是个很好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1、关于工程硕士生源和入学资格
(1)应在重视在设计专业的基础上,考虑与跨专业学科的交叉,例如管理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等,这是因应了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因此要适当宽入口,重点应是通过把好出口关来保证该领域人才的质量。
(2)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的入口关不理想,主要是受到GCT考试中数学科目的限制,与MFA相比,工程硕士的考试难度太高。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本科课程中不包括高等数学,因此无法适应GCT考试。建议是否降低数学科目的的比重,或者加入专业理论科目、与数学科目进行二选一。
(3)应鼓励高职高专的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有较大数量,也存在这如何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希望在对专科考生工作年限研究要求的前提上,对其是否具有本科学位不做要求。这样将是报考人数有效增加。
(4)录取分数线的划定是否适当考虑地区差异,有所浮动。
2、关于课程培养等:
(1)建议减少公共课和教指委指定课程的门数,或者降低这些课的学分值,以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目前由于这些课程占去很多学分数,使得专业设计实践性课程所占很少,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2)课程内容的进一步规范十分有利于人才质量的保证,同时也应考虑各自院校的培养特色。应对学位基础课程有所限定,而选修课由学校自拟。学位基础课程的限定也应是框架式的,只设定所需的大致课程类型,例如专业理论1门、设计文化类1门、专业设计研究等2门等,具体名称、内容由学校定。
(3)毕业成果必须体现工程实践性,在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设计作品或其他实践。其实践成果必须可视化展示,即使是工程报告或研究数据(可用性)。
(4)最后成果应适当多样化,不仅是设计作品,还应包括研究报告、策划文本等。
(5)积极鼓励作品成果有专利申报或投产等社会评价。
(6)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不应单是单一的项目设计,而应将项目实践和研究有效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应用专门性人才。
3、关于毕业成果展
(1)应形式多样化,不只是模型、展板,还可包括虚拟展示、研究报告(有老师提出甚至论文应应考虑参加)。
(2)应根据每个学生研究方向和工作实际不同来弹性确定,避免一刀切。
4、关于领导小组工作
(1)建立本领域任课和答辩交流专家库,明确各自研究方向,以便在相近省市进行答辩交流,共享课程资源
(2)应参照MFA,多进行院校、专家、管理者和研究生多种形式的专业交流。
5、关于评估机制的建议
(1)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重视高层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适用对路的工程师应当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和综合性大学的主要目标。我国对科学历来很重视,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则低一级。很多人甚至认为,科学水平提高了,工程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一种很偏颇的认识。实际上理科学生中真正成为科学家的也是极少数,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解决具体问题的工程师。
(2)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目前高等教育的评价理念与标准,不利于工程教育的开展。社会上对大学的评价强调科学研究水平(主要是论文和SCI、EI),似乎只有培养科学家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工科大学也纷纷把办学方向定位在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忽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不关注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种偏颇的评价导向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削弱了工科院校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教育评价理念的更新,教育评价制度的完善,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3)评估很重要也很有必要,但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要科学规划,要以企业认可及对社会有利为主要评估标准,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灵活的评估体系,不光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档次,还要看专利数(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和作品转化为商品数。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价的话语权基本掌控在政府和高校手中,而最应有发言权的用人单位却几乎没有声音,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应有来自企业的专家。
(4)评估的时间应提前通知被评估的单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对成果展在内容、规模、形式、地点2008年举办的MFA优秀作品展览和展演活动对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借鉴。建议首届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作品展地点选在北京,便于中央及部委领导亲临现场参观指导。还应设立评奖制度,针对作品是否已投产、能否投产、能否申请专利等指标来评选金银铜奖。评委中企业专家占1/2的比例,可以举办设计方案、设计专利拍卖或转让会。
对领导小组的建议
(1)加强过程管理和归口管理,落实主管学院,避免某些学校各个学院都打着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的招牌招生。
(2)在新形势下,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在建立之中,问题很多在所难免,建议“领导小组”积极组织相关学校开展些试点和预研课题的研究,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争取些政策支持,尤其是新闻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
(3)目前围绕工程教育问题,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应如何配置尚不十分明确,尚未建立起三方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体制、评估体制。这就使得在制定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重大决策上,难免出现偏重一方意志或利益的现象。建议“领导小组”在这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4)进一步理清工程硕士的定位及与全日制工程硕士之间的关系和培养目标。
会议最后,由专业协作组组长柳冠中教授进行总结性发言:柳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讨论内容比较丰富,汇集了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充实的成果。他代表专业协作组提出了明年的基本工作思路,要干的事情很多,重点是大家回去一定要向所在单位领导传达会议精神,认真准备2010年全国首届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成果展的作品征选工作。关于展会举办最后确定地点,要在专业协作组进一步认真进行论证协商后再定。他要求各培养院校回去后要认真梳理几年来工程硕士毕业生成长过程和在企业中创造业绩的发展轨迹。大家都要努力,争取办三件事顶人家五件事,办一件事能顶别人三件事。补上欠账,争取我们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尽快赶上工硕其他领域的工作进度和发展水平。他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提出了这么多的好建议,同时感谢江南大学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所做出的努力。
四、会议综述
作为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工业设计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领域,首次全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研讨与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
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设计和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从启蒙、引进、产生、发展到形成规模已经近三十年历程,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如今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不仅使普通国民了解,更重要的是得到政府部门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支持,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发展壮大,文化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在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高等工业设计教育对于促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责无旁贷,中国的经济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产业结构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沿海加工工业从外加工型向知识产权自主型转变。我国正在开始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型,向创造大国迈进。因此需要大量高级实践型人才充实到设计产业、设计行业和一线企业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当下工业设计教育还不能说与科技发展同步,国际先进院校的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尚未完全被国内院校完全接受。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仍有不尽入人意的地方。积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积还不够厚实,诸多院校在为国家培养适用对路,企业欢迎的高层次、实用型、实践精神强、有创造力的人才方向上还有很多路要走。
本次会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虽然会程很短,不可能解决多个问题,但与会权威专家发表的意见,指点的路径,指出的方向十分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启发性和指导性。33所大学的代表们直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审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考量工程硕士培养,凝练主体理念,澄清概念认识,梳理历史经验,厘清发展思路。本会的成功对于促进、改进、提高我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水平与专门人才适用性不啻是一个良好的新发端。同时对于提高话语权也起到促进作用。会议要求各校代表返校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传达和解说会议精神,提高认识,保持清醒,抓紧落实会议提出的要求,准备迎接明年的工作。
五、其他
会议期间,全国各院校代表还参观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专业教学成果展览,老师们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多年来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江南大学研究生处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行了大量而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得到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肯定,全国工程硕士工业设计协作组对此特向江南大学领导、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研究生处深表感谢。
全国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协作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9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