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类评价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分类培养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 王传毅
分类发展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式。学术学位教育以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以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但当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部署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各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工程教指委)组织专家制定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设计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五种类型论文的基本要求,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以分类定位引导差异化培养
《基本要求》中不同类型论文具有各自鲜明的培养定位。专题研究类论文的撰写需要研究生具有立足行业领域,针对工程实际问题,提出具有先进性或创新性、实践指导性理论或技术成果的能力;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研究生具有开展某一行业领域具体事件的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需要研究生具有剖析工程实践案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工程管理或决策建议的能力;产品设计(作品创作)的撰写需要研究生具有设计机电产品、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系统以及各行各业不同类型工程产品(作品)的能力;方案设计的撰写需要研究生具有对工程实践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项目、设备、装备及其工艺开展设计活动的能力。
不同培养定位将引导培养单位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帮助研究生在不同类型论文的撰写中习得专门能力。撰写专题研究类论文的研究生,应强化对其理论分析、建模、实验、模拟仿真等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撰写调研报告的研究生,应强化对其数据抽样、访谈咨询、统计分析的能力培养;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研究生,应强化对其资料整合、逻辑推理、理论分析和形成解决方案能力的培养;开展产品设计(作品创作)的研究生,应强化对其试制、功能验证、性能测试、展示等能力的培养;实行方案设计的研究生,应强化对其人文和环保理念、计算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以及试验验证能力的培养。
以分类规范明晰不同类型论文要求
不同类型论文应设置不同的评价要素和质量标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质量标准和行文规范不分类,分类培养理念难以落实,培养模式容易趋同,不同类型论文的独特要求无法展现。
《基本要求》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学术规范等方面提出共性的规范和要求。但对接不同类型论文的定位目标,其要求也有侧重。专题研究类论文需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调研报告需要进行抽样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或大数据以及其他方法进行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案例分析报告需要阐述案例的背景资料,对案例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对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产品设计(作品创作)需要详细描述设计(创作)过程中的设计理念、技术原理、设计方法、实施路径和可行性等,并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设计(创作)的特点;方案设计应形成图像图表,应能完整呈现工程项目、设备、工艺流程设计的过程与内容。
以分类评价严守各类质量关卡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前学位论文评价过程中,评阅指标、评阅标准均存在趋同化特征,分类制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规范、评阅标准和规定等,是促进分类发展的重要路径。
《基本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论文制定评价要素和明确要求,其中共性的要求包括: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具有应用前景;文献资料全面系统;研究或设计方法科学、手段合理;工作量饱满;具有工程应用价值,能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遵守学术规范,写作清晰等。
但针对不同类型论文,提出了专门的标准和要求,为不同类型的创新提供制度支持。《基本要求》提出,专题研究类论文应促进相关专业领域实践或理论的发展,与生产企业、终端用户对接,检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可行性;调研报告应为本行业领域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决策参考或政策建议;案例分析报告要有新见解,具有应用价值,启发指导工程实践;产品设计(作品创作)应符合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或质量标准,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方案设计应包含“方案展示”与“方案设计报告”,应具有社会、经济、市场、文化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具有专业独创性。
工学硕士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带动分类招生、分类培养、分类管理的全链条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硕士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分类发展。